理论学习:转发两则教育部网站转载的教育部长怀进鹏的文章
一、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动员号角。教育系统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编制实施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找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教育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简单地、惯性地理解和推进教育,而要把教育强国置于大局和全局中来定位、来谋划、来建设,做到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从教育与中国的关系看,教育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要自觉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上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看清楚新时代以来教育伟大成就蕴含的秘诀和逻辑,想明白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找到对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支点;看清楚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想明白教育如何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先导、重要支撑;看清楚全球教育变革、科技发展竞争趋势和教育发展规律,想明白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思路、举措,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顺利破局、开局。
从中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重要阶段。要把中国教育摆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既坚定战略自信,又看到时代差距、发展差距、竞争差距,特别是发达国家为确保全球人才、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仍在不停地革新和进步。需要我们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从教育体系自身构建看,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和弱项,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依然任重道远。推动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机制性重建势在必行。要以党的领导和立德树人能力体系为统领,以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体系、富有成效的中等教育体系、卓有成效的高等教育体系为骨干支撑,以现代化的保障体系和工作体系为横向支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须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建设教育强国,既要遵循教育内部规律,更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把握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国家安全的关系,找准发展目标、明确主攻方向。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更加突出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坚定不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更是政治安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从国家利益的大政治上看教育,系统谋划教育政治安全的一系列方向性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有效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安全治理机制。引导各地各校落实“六个下功夫”要求,培养造就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坚定不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繁荣与国家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而然成为国际竞争制高点。要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与高质量,助力国家抢占先机。把高水平大学打造成知识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力军,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重大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机制,实现“科研大突破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更加突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民生上抓教育,坚定不移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当前,教育发展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培养方式多样化、人才结构多层次的时代要求,为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学生创造发展条件。锚定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目标,更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脱贫家庭子女、困境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等,更多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中西部、东北地区等教育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聚焦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谋划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及时捕捉分析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科技需求的“第一信号”,内嵌转化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内容,谋划形成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布局。
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更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纵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统筹党员干部、教师、思政工作力量和学生四支队伍,抓好组织机制创新、社会实践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等要素,整体构建大思政格局和育人生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动实现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让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和科学教育促进行动,发展好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以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助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统筹考虑人才培养差异性、科学创新多样性、评价机制包容性和政策资源导向性,建立高校分类设置、分类支持、分类评价的机制和办法,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强化“双一流”建设高校排头兵作用,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打造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学科标杆。建好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在基础学科布局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团队和实践项目。超常规布局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急需人才培养专区,高标准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建设,实施国家集成电路急需急缺人才自主培养行动,汇聚最好资源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相关领域有组织科研,培育凝练重大项目,加快实现前沿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源头创新方面突破。在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让青年人才甘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以技术转移为纽带推动“四链”融合,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级、区域级技术转移中心、高等研究院,助力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治国理政,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战略基点。研究分析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建立县域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教育资源前瞻性布局,构建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适配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扩大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推进多样化发展。通过高起点新建一批、优质学校扩招一批、集团化办学提升一批、城乡结对帮扶一批,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探索普职融通有效途径,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通道。深化教材、教师、教学改革,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巩固深化“双减”成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稳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试点、示范和标准建设,发挥第一批试点探路者、领头羊作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加快建设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优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产教融合型优质教材,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实训项目,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促进产教融合高效益、办学质量高水平。
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人民教师崇高使命。2024年将迎来第四十个教师节,以筹备召开首届全国教师大会为契机,通过宣传动员、广泛调研、征集意见等方式,研究提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方向和具体措施建议,针对性解好教育家精神如何弘扬、教师培养路径如何拓展、教师能力如何提升、教师地位待遇保障如何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何加强等必答之题,切实把党中央对教师的关心重视转化为有效成果。拓展教师培养培训新思路,拓宽“国优计划”渠道,组织更多高水平综合性高校、理工科高校培养具有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能力和科学视野的研究生层次中小学教师。在精准培训上下功夫,实施中小学校长(书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改进“国培计划”,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教书育人能力。有序推进教师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服务制度改革,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安心教学、潜心育人提供好的环境。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激发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大战略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打破思维极限,破除路径依赖,谋划实施更多前瞻性布局和超常规举措,推动教育体系从分散向系统、综合性集成转变,教育组织从相对封闭、相对单一向开放融合、多元多样转变,教育发展从不自觉的跟踪模仿向主动自觉的自信自立转变,教育活动从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转变,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改革。抓住教育评价改革牛鼻子,推动各地各校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重点解决“唯分数”“唯升学”“唯论文”及盲目追求高校排名现象。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深化高校科技和人才评价改革,建立标志性成果认定机制。完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加强分行业分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和精准对接。强化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优化教育发展生态。
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今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第3年,我们将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Connection、Content、Cooperation)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Integrated、Intelligent、International)。坚持应用为王走集成化道路,完善采集、评价、应用和组织机制等政策,不断丰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数据中心;以智能化赋能教育治理,建成数据治理平台、算法赋能平台、算力共享平台,推动“教育入学一件事”高效办理;拓展国际化新空间,进一步宣介我国数字教育的成效、经验和理念。
坚定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落实好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学生来华交流学习等任务。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职业院校“随企出海”,鼓励社会多元参与,创新“中文+职业技能”等方式,持续办好鲁班工坊等项目。支持上海STEM教育研究所筹建,打造多边组织教育平台。找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切入口,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建设教育强国,使命光荣、未来可期。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刊发于《学习时报》2024年03月29日A1版)
二、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数字化的关键作用,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3月28日,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两周年之际,教育部在京举行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并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在国家平台深度应用、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的举措,推动中国数字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的两年,也是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两年。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成为广大教育人的自觉行动。
我们深感自豪,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泛汇聚海量资源,优质课程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持续推进大规模应用,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显著提升;不断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扩大合作交流,中国数字教育对世界的贡献力显著提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显示,过去3年间中国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9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奖,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
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的数字教育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打出了自己的“金招牌”,中国数字教育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两年很短,站在未来回看,我们所跨出的或是一小步,但又是指向未来的“关键一步”。它所安放的是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和路标。当走在前沿的国家都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教育向何处去?”中国以先行者、探索者的姿态,主动谋划,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启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幕。
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标志着教育数字化发展进入更有组织、更加主动、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回望奋斗征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坚持系统观念的发展道路。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推进教育数字化必须用系统观念审视统筹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深刻把握其内在规律。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系统谋划,作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坚持前瞻性思考。谋划数字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着眼未来看现在,以大格局大视野谋发展、开新局,作出前瞻性预判。面对数字化潮流,也只有找准自身优势,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教育发展战术,更是重塑教育发展形态、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释放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
坚持全局性谋划。我们以全局观建强平台架构,构建资源布局,迅速形成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三横”资源,持续丰富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三纵”资源。横纵互相交织,汇聚海量教育资源,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更大规模开展应用示范,放大服务倍增效能。我们围绕平台工具、数据资源、环境设备、数字素养、网络安全等方面,研制出台10个管理规范和8项行业标准,不断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有效引领了教育数字化战略发展。
坚持战略性布局。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建强数字教育平台的“国家队”,在全面整合十年慕课与在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短短两年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线上用户,汇聚世界最大规模数字资源,提供世界最大规模教育服务。
坚持整体性推进。教育数字化不是某些地区局部的数字化,而是在“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下,纵深推进、分批启动,从点到面,推动试点转示范,最终建立上下贯通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如何选点,如何扩面,如何强优势补弱势?每一步都建立在整体推进的大逻辑之下。
正是以系统谋划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保驾护航,立足基本国情、提升战略认知、强化顶层设计,稳扎稳打、整体推进,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跑出了领先世界的“加速度”。
——这是一条坚持汇聚集成的发展道路。
各级各类教育体量大、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优质教育资源宛若一颗颗光耀夺目的珍珠,散落在各处,打造出了一个个耀眼的教育高地。但与人民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期待、与教育助力每个人人生出彩的使命相比,珍珠散落各自闪亮的样态,终究不是理想的模样。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把优质教育资源汇聚集成、普惠共享作为基本路径,建成不打烊、全天候、“超市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持续引领世界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建设。
汇聚中小学资源8.8万条,汇聚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超1万门,汇聚高等教育优质慕课2.7万门……以国家力量统筹集纳,优质资源不断地流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这个大规模的“蓄水池”。一方面,聚焦教师教学、学校治理、教育改革创新多重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推进资源增量提质。另一方面,坚持“联结为先”,推进应联尽联,横向上,接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和“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纵向上,先后接入18个省级平台,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横”,涵盖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三纵”的资源服务格局。
正是把集成化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着力点,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连缀成串,并通过一根根网线,让优质教育资源飞天越海、翻山越岭,直抵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让教育数字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溢出效应持续释放。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为消除数字壁垒、缩小数字鸿沟、推进教育公平,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条坚持应用为王的发展道路。
应用是教育数字化最根本最强大的动力,也是检验数字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只有坚持应用为王,不断满足用户诉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红利才能为更多师生共享。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把应用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强化典型引路,显著提升应用范围,实现了服务倍增效能持续放大。
在使用人数上,截至2023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浏览量超过367亿次,访客量达25亿人次,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溢出效应充分显现。在应用场景上,平台不仅推动教育教学场景创新,而且在“双减”落地、校家社协同育人、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拓展创新新生注册、精准资助、智慧思政、校园安全等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在实现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动学生、教师、家长精准减负和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上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在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方面释放了巨大潜能。
正是因为坚持“用得好是真本事、离不开是硬道理”,把广大师生的应用需求摆在优先突出位置,广大师生切实感受到了教育数字化带来的效益和效果,平台使用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
——这是一条坚持迭代升级的发展道路。
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平台的迭代升级就没有止境。只有不断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持续完善平台运行机制、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平台应用模式,转型升级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把师生和社会的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不断拓展功能、完善定位。
从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3C”理念,到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理念,经过两年多实践,我们推进教育数字化的理念更加明晰。
上线统一搜索引擎,提供点赞、收藏、转发功能,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访问改造等,丰富各类平台专题板块,完善在线组卷、线下练习、直播教学等功能,平台服务功能日趋完善,越来越好用;启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的深度融合,为学习型社会、智能教育和数字技术发展提供有效的行动支撑。平台越来越智能化,为推动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正是因为瞄准智能化发展方向,坚持迭代升级,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数字化战略展现出更加强健的生机活力。
——这是一条坚持合作开放的发展道路。
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共享优质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平台,与世界各国分享我们的发展成果,让数字教育跨越国界、服务全球,让所有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这样的道路才能获得世界认同,赢得长远发展动力。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之所以成效显著,在于拓宽视野,坚持合作与交流的原则,打开窗户看世界,与世界共享共建共赢。
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的教育能力和学习能力差距有拉大趋势,这并非人类之福。以教育数字化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是我们的重点所在,而如何确保数字化红利为人类所共享,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让“世界范围内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愿景加速成为现实?这既是中国拓展教育数字化战略新空间的重要方向,也是我们为世界教育变革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体现。
从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上线中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与世界各国共享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到积极扩大合作交流、推动沟通交流对话,发布一系列教育数字化的标准规范,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我们努力推动数字教育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共识。
作为有担当的教育大国,我们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在加强政策对话沟通、推动基础设施联通、推进数字资源共享、加强融合应用交流、开展能力建设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携手打造全球数字教育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未来。
今天,我们处在智能时代的黎明时刻,即将迎来人机协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拥抱未来、迈向未来、共创未来。我们要更加坚定对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信念,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契机,推动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和创新,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全局性、深层次变革,改变学生学习、改变教师教学、改变学校治理、改变教育生态,铿锵有力地回答“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抓住要事,瞄准“扩优提质”,以数字化重塑教育生态为发展方向。我们要以走向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的“3I”专项行动为依托,以集成化为关键着力点,以智能化为战略新引擎,以国际化为发展新空间,助力扩优提质。我们要以实施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为契机,把数字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得更高,把优质数字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在资源供给、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应用示范上积极行动、大胆探索,让规模化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让优质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建共享,惠及更广大师生。
未来已来,未来我来。我们要争做时代发展的引领者、时代变革的先行者,把握数字革命历史机遇,坚定走好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大规模创新性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教育新引擎,以教育数字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教育强国建设。(钟曜平)
信息来源:www.moe.gov.cn